走過50年從醫路,回首滿是苦中甘
出生在中醫世家,深受中醫文化的耳濡目染,經先賢言傳身教是袁主任走上中醫路的一個“先天”條件。由于從小受家庭文化的熏陶,使得他對中醫充滿了熱愛,對醫生的敬重感也從小在心里扎了根。中學畢業后,他便毅然選擇了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
在學生時代,袁主任閱讀了大量醫書,他憑借著天賦和勤奮好學牢牢地掌握住了中醫基礎理論。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參與實踐、研究,力求在實踐的醫療活動中總結經驗,探索行之有效的中醫療法。而其中使得袁主任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對胃出血疾病的一次研究歷程。
當年,還是實習學生的袁本義主任參加了一項消化道胃黏膜疾病的調研工作。當時天氣炎熱,市郊一自然村民有2天參加了一戶婚慶宴會,會喝酒的男人有20%的人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有十幾個男人還有胃出血的癥狀當時防疫站也介入了此事件,對食品作了化驗,結果沒有問題,后經袁本義參加的醫療組進行分析,辯證診斷,胃出血者為急性胃潰瘍,其他惡心嘔血者為酒精引起的急性胃炎,通過內科保守治療,出血者先用西藥止血,其他病人用中藥調理,和胃醒酒,保護胃黏膜,經一周治療基本痊愈,通過這次實踐調研袁主任對腸胃疾病臨床表現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消化道疾病的診斷技能及治療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
50余年從醫路的滋味是苦中生甘的,所謂的苦是每個用心做事業的人都會經歷的艱難,而甘是堅持、闖過艱難之后的收獲。學中醫雖苦,但也讓袁主任收獲良多,每一次患者的康復、每一次患者發自內心的感謝、每一次攻克疾病的成就感,都促使著袁主任在中醫的道路上不斷鉆研、與時俱進。
“望聞問切”,心細是基本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這也是其精髓所在。袁主任也一直遵循著這種診治模式,在他看來,中醫講究的是要細察,心細是踐行“望聞問切”的最基本態度。
公交車司機胡師傅起初是頻繁上廁所,拉個不停,以為是吃錯東西的原因,就自行在藥店買了止瀉藥品服用,剛開始吃止瀉藥也能穩定,但日頭一長,不僅腹部疼痛,還引發大便黏液、帶血,都以為是長期久坐的原因,再加上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也沒有多加注意,直到今年胡師傅吃了冰涼食物出現腹部疼痛難忍,來我院咨詢給袁老描述基本情況后,袁老了解完病情后,馬上做出了反應這絕不是單純的腹瀉,馬上建議做胃鏡和腸鏡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后胡師傅才恍然大悟,結腸已經潰瘍,并伴息肉,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知道這一結果全家人一籌莫展,跟袁主任胃腸治愈團隊老師溝通后,才知道:結腸炎與萎縮性胃炎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的胃腸黏膜受損,導致炎癥糜爛、再進一步發展下去有可能會癌前病變,要及時接受治療,傳統西藥雖能暫時緩解癥狀,但不能實現根本治療,病情會越拖越嚴重。在征得胡師傅的同意下,袁主任胃腸專家團隊的關懷下給胡師傅制定了一套針對性中醫治療方案。
胡師傅服藥短短5天的時間,便溏的情況就有所好轉從以前的7-8次到正常,繼服1個月后癥狀有了明顯好轉腹部疼痛、胃部嘈雜感都已經消失,在袁主任的建議下繼續鞏固治療,待癥狀更佳平穩后,逐漸減藥、停藥。
繼患者用藥1個療程后不適癥狀已完全消失,食欲有所增加,面色也有所改變2020年10月29日特此制作錦旗以表感謝。
通過這一案例很好地詮釋了細心診斷對于一個醫生是多么重要,如果當時袁主任沒有細心觀察,進一步地認真了解病情,那么患者可能因為喪失信心延誤治療從而喪失生命!而通過這一次的對癥治療后袁主任也被患者冠上了“醫者仁心 華佗再世”的稱號。
中醫臨床基礎功底厚,調整陰陽氣血價值大
袁本義主任擅長內科疾病的治療,對各種的疾病病癥有豐富的經驗,尤其對消化道疾病和婦科及男科疾病的辯證施治更尤為擅長。對調理陰陽氣血治法有深入系統的研究,首創“腑臟平衡療法”治療胃腸疾病效果奇佳
袁主任認為,人的一生離不開氣血,要維持人身機體的陰陽平衡,各個臟腑的機能要正常,氣血必須要正常運行。而瘀血有多種原因,它會導致血脈不通,而血脈不通能引起各種病痛而傷正氣。因為調理脾胃能保后天之本,扶正固本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是臨床上我們應當非常重視的一個治療方法。
網絡問診:通過掃碼網上免費掛號、遠程問診
電話:全國服務熱線400-665-5190
線下醫館:武漢市東風大道48號(可乘坐地鐵3號線至“漢陽客運站”D出口,往十字路口方向前行200米即到)